全面解析露营地建设要点
发表时间:2019年07月29日浏览量:
\与天地对话—为自然梳妆\
导读:
2017年8月8日,交通运输部和住建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引导意见》。这个文件是中国政府鼓励“开展分时租赁”(汽车共享)的最权威性的文件,标志“共享汽车”在中国已经取得合法化地位。小微汽车作为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公务活动和旅游休闲等需求的交通服务方式,这一利好政策的发布,将助力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露营地的建设。
在不久的将来,小微型客车租赁营业网点以及停车站点或与露营地建设相结合,从而构建更加便捷的自驾游体系。今天,小编将为大家阐释露营地的相关建设内容。
1
露营地定义
露营地是具有一定自然风光,可供人们使用自备露营设施如帐篷、房车或营地租借的小木屋、移动别墅、房车等外出旅行短时间或长时间居住、生活、配有运动游乐设施并安排有娱乐活动、演出节目的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占有一定面积,安全性有保障的娱乐休闲小型社区。
2
露营地类型划分
按建设标准:
- 一星级营地
- 二星级营地
- SAMSUNG级营地
- 四星级营地
- 五星级营地
按建筑类型:
- 帐篷营地
- 自驾车营地
- 固定设施营地
- 临时营地
- 即兴自主营地
按环境特征:
- 山地型营地
- 海岛型营地
- 湖畔型营地
- 海滨型营地
- 森林型营地
- 乡村型营地
3
露营地的市场前景
目前全欧有50000个露营地,在日本有1000个,美国有20000个,而且每年夏天都处于爆满的状态。以德国为例,房车露营已成为德国旅游的支柱。据统计,德国有1300万人在房车里度假,房车和露营收入超过100亿欧元,其中39亿欧元为露营地花费,而美国1/3旅游住宿设施,1/3旅游时间,1/3旅游土地是以露营地形式存在。
而中国露营地发展正随着自驾车游客正比快速增长,中国自驾车游已占到旅游总量的30%以上,同时数千家自驾车俱乐部和600多家户外运动俱乐部为露营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4
露营地选址
可达性:
宜选择高速公路出入口、国道、省道等主要道路沿线周边,距地级以上城市车程宜不超过2小时;
场地空间:
有足够的场地,能安排一定数量的停车位,面积一般在3000平米以上;
周边旅游资源:
有可供游客开展休闲活动的环境吸引物;
社会环境:
包括需求、土地规划和水电等基础设施;
自然资源:
宜选择在具备植被、河流、湖泊或海岸,日照充沛的地方。
5
区域露营地发展与布局模式
市场驱动型——发散布局
市场驱动的旅游营地依托城市客群市场,围绕环城游憩带做发散布局。
资源驱动型——点环状布局
资源驱动的旅游营地依托景区景点、风景区、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资源,在其中点状布局,规模较大需要多个营地时可结合内部环线做环状布局。
交通驱动型——线状布局
交通驱动的旅游营地依托主要交通干线、旅游热点线路等,结合其重要节点、集散枢纽以及疲劳生理期等因素做线状布局。
6
露营地功能分区
露营地根据其类型、自身特色及目标客源市场的消费特征设置有不同的功能区,一般而言,都设有综合服务区、宿营区、休闲娱乐区等。
除以上三大功能分区外,营地还会根据自身资源市场需要等对功能区进行延伸或完善,增设度假、旅游地产等功能分区,提供分时独家等服务。
7
露营地空间模式
露营地规划受道路交通、地形地貌、植被、光照、通风等自然环境影响,尤其是露营区对场地的地形、坡度、排水等要求较高,另外露营地的规划设计必须满足汽车顺畅通行的基本功能,规划时都应结合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特征分区布置。
露营地总体规划按空间布局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均匀发展型、辐射型、主轴线型。
露营地空间布局模式优点缺点适宜建设条件均匀发展型充分利用土地、易于管理、成本低,容易组织交通,道路通常都相互平行,易于识别方向。露营区的景观通常比较单一、乏味,缺少变化和情趣。1. 场地本身比较平整、形状也较规整,像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海滨沙漠、辽阔的草原等。
2. 适用于一些用地比较紧张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其布局紧凑,节约土地的优势。辐射型将分散又相对集中的零散地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地块的自然条件灵活选择场地用途。露营区独立、景观各异,还可结合环境在露营区内增加娱乐活动场。——1. 景区内可利用空间成辐射型分布,如一些森林、河流冲击沿岸等。
2. 台地为主要地形的地区所形成的可用场地形成不连续的成片状分布,片状土地之间距离和高程相差不大。
3. 丘陵地带可以用来露营区的辐射状空间布局的缓坡地带。
4. 具有相对复杂地形的景区。
5. 景区内有分散的资源需要保护。
6. 对营区的露营环境要求较高,景观具有变化和特色的景区。主轴线型
各个露营区几乎都很独立,可结合所处环境特点开发出完全不同的露营特色;可选择性强,易于周边生态环境的营建。布局非常分散,较难管理,服务设施布局也较为困难,对于一些必要设施,每个露营区都需布置,成本较高。适合在风景游览路线较长的大型风景旅游区或景点比较分散的山地环境中建设。